中郡研究所倡导理念

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发展,县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竞强争优,建设创新活力型更加富裕绿色现代化幸福县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现代化
张家港市:敢为先锋 勇立潮头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11月初,省委主要领导深入张家港企业、农村,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基层宣讲和专题调研,强调要“敢为先锋、勇立潮头,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张家港将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定不移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开展现代化建设实践,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弘扬张家港精神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自觉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坚决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持续放大“全面综合、优质均衡”的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敢为先锋、勇立潮头。

敢为创新转型先锋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勇立潮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张家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台阶,获评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连续4年获评苏州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第一等次。奋进新征程,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科技招商、产业招商、人才招引同向发力,加快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县域典范。

加快积蓄创新动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确保3年招引5000个科技招商项目,做大做活科创型企业“蓄水池”,力争有效高企到2025年突破2000家。布局高能级科创载体平台,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增苏州市级及以上人才(团队)超300个、新增孵化载体超260万平方米。实施《张家港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5行动计划》,打造新能源、智能高端装备、特色半导体、先进材料等4个产业创新集群,确保到2025年总营收突破7000亿元。发挥“富氢城市”优势,推动江苏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氢能技术创新中心,构建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千亿级“中国氢港”。

不断提升产业能级。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推动提“增量”、优“存量”同步发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国企、行业头部企业,招引一批“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旗舰型、成长型项目。做强做优冶金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高端装备、高端纺织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以及新能源、特色半导体、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数字经济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力争“十四五”期间形成5个千亿级、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万亿级商贸物流基地、千亿级专业市场和百亿级服务业企业。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长三角、放眼全世界,争当改革的前沿阵地、开放的发展高地。发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改革试点作用,形成更多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改革成果。加快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擦亮“港城通·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跨江融合桥头堡、沿江发展主力军。加强南北互融、东西联动,提高在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中的贡献度。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巩固提升“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在高水平开放中广泛链接资源。

敢为共同富裕先锋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勇立潮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直以来,张家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用心用情办实事、惠民生、增福祉,获评“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范例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奋进新征程,我们将坚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紧密结合起来,真心真情编织幸福生活,推动张家港从“小康范例”走向“共同富裕范例”,打造共同富裕、幸福生活的县域典范。

推动百姓生活更加富足。落实落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等增收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大力实施新一轮收入倍增计划,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实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翻番。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完善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服务保障覆盖率达100%。

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优化防控指挥、平急转换等机制,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办好民生实事、民生微实事项目,推动教育、医疗、住房、“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确保高标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现场验收,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市。打造“老有颐养”县域养老典范,深化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争创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市”。

推动城乡发展更加融合。加快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积极开展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打造功能完善的现代宜居城市。建成南沿江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张家港段,加速城区快速路网建设,配合推进张靖皋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构建外联内畅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多元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全域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今年村均可支配收入超1600万元,到2025年超2000万元。

敢为绿色发展先锋

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上勇立潮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张家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美丽张家港”建设,“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东沙化工园区关停转型经验做法被列为全省“一城一镇一园区”生态嬗变的典型案例,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奋进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临港产业更加低碳、滨江风光更加怡人、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打造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的县域典范。

加快展现“滨江靓丽颜值”。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优化长江岸线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布局,加快“山岛之恋”文旅综合体、新沙洲江心岛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张家港湾”特色精品示范区、双山岛“长江生态第一岛”,形成滨江城市的独特风景。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打造高质量沿江绿色产业带,争当全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积分”交易机制。引导节能环保、清洁生产、静脉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加快建设总投资283亿元的48个绿色低碳项目,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实施“三优三保”、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确保“十四五”期间腾出发展空间3万亩,争创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敢为文明创建先锋

在放大文明影响力上勇立潮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策源地,张家港始终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实现中央文明委创建表彰“大满贯”。2022年更是高标准承办央视中秋晚会,成功举办首届张家港发展大会,城市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奋进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文明浸润城市、以文化滋养市民、以治理提升效能,推动文明善治跃上新台阶,擦亮“文明张家港”金字招牌,打造现代化“文明典范第一城”。

开辟文明创建新境界。深入开展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基础设施、公益广告、城乡文明整治提升“五大行动”,确保“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首创必成。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展览馆、精神文明建设张家港研究与交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富有辨识度的文明新地标。高位推进镇村文明创建,打造全域覆盖的“文明版图”,确保各类“国字号”文明奖项全国领先,让更多“张家港标准”成为“全国标准”。

打造城市文化新标识。积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加快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先导示范工程,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聚合长江文化、江南文化、东渡文化、乡贤文化等资源,创新开展宣传推介和品牌推广,讲好“张家港故事”、展现“张家港形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各类文体设施建设,确保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全省领先。深入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农文旅结合的精品线路,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加快“平安张家港”“法治张家港”建设,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党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完善大联动社会治理格局,确保网格化治理达标率苏州领先。严格落实“防风险、守底线”要求,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扎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化解工作。确保公众安全感保持在99%以上,法治建设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张家港将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长期战略任务,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锤炼堪当重任的能力水平,构筑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塑造具有新时代张家港精神特质的干部队伍,敢为善为、勇挑大梁,全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中共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 2022-11-23)


中郡研究所始创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咨询和服务的单位,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积极开创和推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

微信公众号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 京ICP备1506570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78号